“親愛的戰友,到了勝利的那一天,請還記著我。”這是張新華烈士的遺言。“79年了,我們沒有忘記!”
協會人員就深化紅色布展出謀劃策
近日,一場由中國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委員會、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浙東分會和南潯旅投集團聯合打造的探訪張新華故居暨“深化紅色文化展陳”活動在“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南潯古鎮隆重舉行。
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浙東分會參與活動照片
活動中,位于浙江湖州南潯古鎮張新華故居門前歌聲陣陣,來自中國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委員會、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浙東分會和南潯旅投集團的同志們聚集一堂,用實際行動宣揚紅色文化、烈士精神,并為進一步深入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積極貢獻力量。
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浙東分會秘書長鄧仲云講話
“鐵軍女杰千秋志,喋血先驅萬代夸,造福人民真勇士,張揚紅色是新華。”陳昊蘇同志是如此評價張新華烈士的。1936年張新華畢業于南潯中學,七七事變后,又積極宣傳抗日理論開展抗日募捐活動,后輾轉來到江西南昌投身革命活動,由于表現突出,曾被新四軍授予“全軍十大模范女戰士”稱號。1941年春,張新華在執行革命任務時,不幸被日偽軍認出而被捕,后被秘密殺害,年僅25歲。“……是的,我要傻到底。我要不為名、不為利,不受任何榮華富貴所利誘;不受任何艱難困苦而屈服。我已確定我所要走的方向,我要永遠往這個方向奔跑,直到我喘完最后一口氣!……”這是張新華家書中的一段話,作為一名杰出的抗日女戰士,張新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每次提起英雄,張志勇總是心潮澎湃,“她用短暫的一生,實現了‘為革命喘完最后一口氣’的誓言。”
中國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委員會委員張志勇向南潯區檔案館捐贈物品
此次中國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委員會派出的張志勇委員,他已經研究張新華烈士事跡整整17年了。同樣被活動吸引的還有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浙東分會秘書長鄧仲云,他的爺爺鄧子恢和父親鄧毅生是烈士生前的領導和戰友,都曾伴隨張新華的革命成長,與張新華有深厚的革命友誼。所有參加者都是從遠道風塵仆仆而來。陳毅元帥之子陳昊蘇和國家環保部環評司原司長牟廣豐在聽聞南潯籌辦張新華烈士故居的喜訊后,都欣然提筆為張新華烈士賦詩,除了轉達以上兩位領導的囑托,張志勇委員還為此次活動捐贈了個人珍藏的中國法學會原黨組書記、會長王仲方生前留下的10封有關張新華的書信內容,以及浙江省委原副書記劉楓同志多年前為張新華烈士的題詞。
中國法學會原黨組書記、會長王仲方老人生前紀念張新華烈士
據悉,修繕張新華烈士故居是繼南潯區積極打造紅色旅游線路、成立紅軍長征追蹤館、梳理解放軍九九醫院院部舊址等紅色景點之后的又一大亮點舉措。此次活動成功吸引國、省兩級學術機構參與意見征集、審核把關和資料補充工作,這在全國區縣布展工作中實屬罕見。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浙東分會秘書長鄧仲云表示:“張新華作為新四軍十大模范女戰士之一,為革命英勇獻身,值得我們所有人瞻仰學習”,同時作為全國有代表性的“紅色題材”,借此活動進一步匯聚人員力量,對張新華故居布展再進一步意見征集和資料補充的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實早在一個多月前,南潯旅投集團就攜手鄧仲云、張志勇、宋浙江、張健等相關人士,前后前往槽橋鎮殷墅橋日偽軍卡點遺址、武進革命烈士紀念館等地,對張新華烈士生前工作生活過的地方的黨員群眾開展走訪,積極探尋烈士革命足跡,為策劃布展打下了扎實基礎。
作家潘榮琨對紅色布展提出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要永遠懷念他們、牢記他們,傳承好他的紅色基因。”目前,南潯區旅投集團正匯聚全體參加此次活動協會會員的力量,加快做好張新華烈士生平事跡資料收集、補充、整理和核對工作,努力將其故居建設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傳承先烈革命精神、講好南潯紅色故事、打造全國性旅游IP注入新的更強大的動力。
上一篇: “窯洞對”的現實意義
評論區